首页 资讯 正文

2024年河南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名单发布

体育正文 151 0

2024年河南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名单发布

2024年河南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名单发布

5月28日,洛阳市伊滨区龙门实验室农业智慧化生产(shēngchǎn)示范基地,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里进行麦收(màishōu)作业。倪睿 摄 粮安(liángān)天下,种为粮先。 从解决“吃得饱”到保障“吃得好”,从应对“靠天收”到实现“科技赢”,河南种业发展因(yīn)需而动、向新而行,致力于(zhìlìyú)让(ràng)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丰收的希望,让中原粮仓的根基更深更实。 因需而动,锚定育种方向(fāngxiàng) 种业兴,农业(nóngyè)兴。种子是农业的芯片,更是筑牢中原粮仓的核心密码。产量攀升、绿色优质,河南品种选育(xuǎnyù)始终与需求同频共振,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(lǐngxiān)。 “虽然(suīrán)今年(jīnnián)天气比较干旱,但‘洛旱’小麦的长势很不错!”5月27日,伊川县吕店镇吕店村的一片麦田里,种粮大户(dàhù)任赠徽蹲下身,随手(suíshǒu)折下一穗麦穗,搓开“麦皮儿”,望着手心里饱满的麦粒一脸欣慰。 这是(shì)由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小麦专家团队选育的(de)“洛旱”系列小麦品种,任赠徽说(shuō):“我们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区,耐旱品种的种植优势非常明显,去年我种的‘洛旱’小麦平均亩产达500多公斤。” 科学布局(bùjú)、合理选用品种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(jīchǔ),也是高质量种足种好小麦、促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(tíshēng)的重要(zhòngyào)保障。我省(wǒshěng)每年小麦种植面积8500多万亩,其中一部分是灌溉条件较差的丘陵、岗坡等中低产地块,提高中低产田的小麦产量,对全省小麦总产量提升意义重大。 豫西旱作区“十年九旱”。早在20世纪70年代,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就开始为(wèi)旱区选育适合的小麦品种(pǐnzhǒng),从最初的“洛旱1”到如今的主推品种“洛旱22”“洛旱28”,抗旱品种已经过(guò)4次迭代。 从1代品种到4代品种,“洛旱”系列品种的抗旱特性(tèxìng)被保留了(le)下来,同时高产、抗逆性也得到了有效提高,近两年主推的“洛旱22”“洛旱28”都(dōu)创造了亩产65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。 “我们选育(xuǎnyù)抗旱品种的目标(mùbiāo),是干旱之年少减产、平顺之年能增产、丰水之年创高产。”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小麦(xiǎomài)研究所副所长吴少辉表示,将继续挖掘旱地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潜力。 一粒良种,千粒(qiānlì)好粮。5月22日(rì),滑县白道口镇张林庄村2万多亩“郑麦1860”种粮一体化示范基地里,植株挺拔。 “郑麦1860”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(guójiā)主导品种,具有(jùyǒu)高产稳产的特性,而且在减少肥料使用(shǐyòng)20%的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(bǎochí)稳产。示范基地负责人徐朝生对此深有体会,他种植“郑麦1860”已有6年,“今年即便(jíbiàn)在天气比较干旱的情况下,小麦的亩穗数、穗粒数依然比较理想”。 农业绿色发展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。“郑麦1860”节本不减产的特点,不仅契合绿色农业的发展需求,而且为种植户带来了收益(shōuyì)的增长点(zēngzhǎngdiǎn),实现了农业生态效益(shēngtàixiàoyì)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,为小麦产业(chǎnyè)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。 如果说绿色是(shì)“郑麦1860”的“生态底色”,那么优质(yōuzhì)属性则是其(qí)闯荡市场的“金名片”。该品种达到了优质中强筋标准要求,商品性好、出粉率高,非常适合订单生产。山东鲁花面粉食品(延津(yánjīn))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建表示,今年公司将以总容量20万吨(wàndūn)的仓库收购“郑麦1860”原粮。 2021年以来,我省通过国审小麦(xiǎomài)新品种162个,占国审数量527个的30.7%、居全国第一。“新麦58”和“郑麦918”分别以1618万元(wànyuán)和1918万元相继刷新我国小麦单(dān)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(zhuǎnràng)纪录;“新麦58”荣获2023年农业农村部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大会优质强筋(qiángjīn)小麦金奖。 既保持高产、稳产、抗逆等(děng)特性,又满足绿色优质的(de)市场需求,“质”“量”并重正是我省种业发展的追求。 “河南种”不仅是我省粮食丰收的(de)基础,更成为衔接生产端与消费端、串联(chuànlián)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纽带。 向新而行,提升(tíshēng)育种现代化水平 在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,正发生着育种技术的一场变革,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“芯片”不断升级(shēngjí)。 搭建现代(xiàndài)育种“加速器”—— 五月,麦香盈满中原大地(dàdì),田野(tiányě)上勾勒出一幅幅收获的生动图景。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实验室内,却有着不同的景象。 表型鉴定与加速育种(yùzhǒng)智能温室内,刚萌发的麦苗(màimiáo)嫩绿,正拔节的小麦挺拔,成熟的麦穗金黄……在这个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,小麦住(zhù)上了“集体(jítǐ)宿舍”,不同隔间内,长势不一。“智能温室就像大型的育种加速器。”省农科院作物分子(fènzǐ)育种研究院副院长、研究员郑峥介绍。 大田育种需要遵循冬小麦“秋种夏收”的(de)自然节律,200多天才能完成一个生长周期(zhōuqī),一年只能种一季。而在智能温室里,冬小麦的生长周期被(bèi)重新定义。 通过智能控温调湿系统,模拟(mónǐ)冬小麦不同的生长环境,即使是炎炎夏日,实验室(shíyànshì)也可以通过智能调节,模拟冬天小麦的生长环境,缩短(suōduǎn)冬小麦的春化过程,从而加快育种进程。 传统方式(fāngshì)选育一个品种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,如今,智能温室、实验室的人工气候室和海南加代繁育,为育种按下(ànxià)了“加速键”。 人工智能驱动(qūdòng)育种技术革命—— 实验室内,表型与信息化平台负责人张梦正全神贯注(quánshénguànzhù)操作着一台仪器给种子(zhǒngzi)“拍CT”。 “这是在对花生果进行数据采集,数据会实时传递回(huí)后台进行分析(fēnxī)。”张梦介绍(jièshào),这台智能设备是植物CT扫描仪,能够多角度精准捕捉育种材料的大小、结构等关键表型特征。 长期以来,观察、记录种子的(de)性状主要(zhǔyào)依赖人工,效率低下且准确性不高。花生果壳厚度、网纹深度、空腔体积以及小麦腹沟深度、种胚形态这些性状直接影响种子机械化收获和加工。“花生网纹和小麦腹沟,它们(tāmen)的深度越深,就越容易藏灰尘(huīchén),增加加工时(shí)清洗的成本。”张梦表示。 此前,这些关键性状仅依靠人工定性判断,缺乏定量化的(de)数据支撑,给(gěi)定向选育和品种改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。 为了解决育种(yùzhǒng)中存在(cúnzài)的“测不(bù)准、算不赢、决策难、无法重复”的问题,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联合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,正在利用AI技术赋能表型采集和育种决策,推动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智驱动”的育种技术革命,进一步释放生物育种综合效能。 “如今,只需把材料放进仪器里(lǐ),无论是小麦腹沟深浅、种胚形态,还是花生果壳厚度、花生果网纹深度(shēndù),都能被更快、更准确地采集。”张梦说,收集的(de)表型信息越全面可靠,就(jiù)越能有效地筛选出符合需求的育种材料。 植物CT扫描仪为育种材料绘制出立体的“数字画像”,给品种(pǐnzhǒng)选育提供精准数据(shùjù)支撑。 不仅(bùjǐn)技术向新,我省良种攻关的模式也在向新发展。为了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,我省在全国率先(shuàixiān)实施以28家(jiā)企业为主体、81个育种(yùzhǒng)创新团队参与的省级(shěngjí)农业良种联合攻关,构建“1个企业+1位首席科学家+N个科研单位和企业”的联合攻关模式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。 在(zài)河南,现代育种新图景正在展开。 “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,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。”“靠中国种子来(lái)保障中国粮食安全。”推进种业振兴对于扛牢粮食安全责任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(qiángshěng)的意义(yìyì)不言自明。 当前,河南(hénán)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%,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%。从抗旱(kànghàn)耐瘠的(de)“洛旱”系列到绿色优质的“郑麦”家族,从智能温室的育种(yùzhǒng)加速到植物CT的微观解码,河南种业做强“农业芯”,扛牢粮食安全责任,书写河南种业振兴行动的新篇章。
2024年河南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名单发布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